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队新闻 >

青年摩擦学会议参会记

发布日期:2014-05-18 03:05:05  点击量:2305   信息来源:原创

2014年5月16-17日,有幸参加了在湖北宜昌举办的2014年第15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本次大会由三峡大学承办,上一届会议于2013年6月3日-4日在山东青岛举办。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会议之一,青年摩擦学会议为摩擦学领域的国内及海外青年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出国内摩擦学学术界的长期以来的团结合作与和谐发展。

本次会议邀请了温诗铸院士、刘维民院士、王国彪主任等专家。尤其是83岁的温老院士的报告,在回顾我国摩擦学发展历史的同时,为未来摩擦学的发展趋势做了梳理。在欧美发达国家摩擦学学科逐渐凋零的情况下,国内摩擦学学科仍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不仅与我国国情与体制有关,还与以雷天觉、郑林庆、温诗铸等老一辈摩擦学家的关怀和团结分不开。国内青年摩擦学学者也没有辜负老一辈人的厚望,接下了摩擦学的接力棒,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薪火从此代代相传。针对本届会议所作报告,个人对摩擦学发展现状做挂一漏万的梳理:

(1)     确如温院士所讲,摩擦学发展趋势要注意界面科学与技术及摩擦物理化学研究两个方面。大量的报告也体现了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对第一个问题,代表如西南交大莫继良《沟槽型织构化处理对制动盘材料摩擦尖叫噪声特性的影响》等;对第二个问题,代表如华东理工大学张显程《深滚诱导的纯镍表面纳米化形成机制及其高温稳定性》、兰化所王立平《碳基摩擦学薄膜高真空环境损伤本质及其延寿》等。这两个问题分别涉及跨尺度集成与多能场耦合两个概念。

(2)     传统摩擦学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兰化所、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等继续在摩擦学方面做出继承性及创新性的摩擦学研究,新兴一些开展摩擦学研究的机构如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也做出了较为瞩目的成就。国内摩擦学的研究正朝向更广泛的地域与机构展开,这主要是由于工业界及学术界开始普遍意识到摩擦学的重要性。

(3)     大多数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建立在经典摩擦学理论基础上如磨损理论、弹流理论等进行进一步拓展创新,代表如青岛理工大学王静《凸轮-挺杆副的弹流润滑仿真》、王文中《考虑表面油层分布的乏油润滑》等。随着掌握经典摩擦学理论的学者与研究机构的增多,在经典理论范畴内做出创新的难度相比其它问题更大。因此很多学者展开了特殊、反常摩擦学问题的研究如青岛理工郭峰等关注的自旋与微液滴润滑问题等。

(4)     摩擦学范畴内表面工程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如表面织构(江苏大学、南航、青岛理工、北理工、西南交大等)、表面涂层(装甲兵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兰化所、哈工程、河南科大、青岛理工、燕大等),这与工程界所要求的更优良的界面摩擦学性能有关。

 (5)     工程摩擦学方面开始往海洋(武汉理工袁成清《基于摩擦学的船舶能效提升》)、航空(华东理工张显程《深滚诱导的纯镍表面纳米化形成机制及其高温稳定性》)、航天(兰化所王立平《碳基摩擦学薄膜高真空环境损伤本质及其延寿》)等高端、重大、极端装备应用。

(6)     仿生摩擦学研究方兴未艾。以西南交大周仲荣团队为例,从事牙齿摩擦学研究十余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培育出教授副教授若干名、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温诗铸枫叶奖、Springer专著、新世纪优秀人才、优青等成果奖励和荣誉。真正的研究不是要找一个更好的方向,而是在一个方向内矢志不渝地潜心下去,如卧薪尝胆,终将破茧而出。要对科学研究有这样的认识,即努力做一件事情很长时间,等觉得不需要再做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再需要做了,继续探寻并孕育下一个问题或学科。

回到我们团队,未来研究方向如何梳理,未来科研地位如何立足?我想,在引进外来和尚(摩擦学、接触力学等最新力学等基础前沿)的同时,更要立足机械传动这个工业实际,真真切切围绕齿轮传动及系统的动力学、摩擦学及啮合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朝向更深入地理解疲劳寿命、失效和可靠性的方向,一步一步做出贡献。从基础科学上来看,我们并不是边缘化,在目前掌握经典的摩擦学及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第一为基础理论的创新做了一些工作,也同时将摩擦学及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移植到机械传动中,更为直接和有效地以创新驱动工业发展和学科发展。重庆大学及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牌子不仅在机械传动界,在以摩擦学和动力学为代表的力学界也有较高的认知度。在基础理论方面我们并没有与摩擦学主流研究有过多差距。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机械传动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待突破技术,个人认为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齿轮传动基础性能的实验研究,如开展对接触疲劳寿命、微点蚀、胶合、齿面磨损、传动误差、振动与噪声、温度场、油品劣化、齿面微观形貌演化等方面的测试工作,配合理论研究,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

(2)    针对表面工程的研发热与未来可能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拟开展涂层、梯度材料特性、表面织构等齿轮摩擦学问题的研究。

(3)    采用光学轮廓仪测量不同加工方式的齿面粗糙度及其影响,更为有效地指导精加工和超精加工在改善齿轮服役状况和寿命方面的作用。

(4)    针对接触疲劳等问题,开展含齿面或次表面裂纹的齿轮应力分析及对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5)    开展油膜阻尼与刚度的影响及动载荷对润滑摩擦特性的影响研究,构建齿轮摩擦学-动力学耦合理论体系。

(6)    开展乏油及最佳供油等齿轮润滑方面的研究。

(7)    开展齿面摩擦振动、蠕动、微动等研究。

(8)    开展非金属齿轮方面的研究。

(9)    开展粘弹性接触齿轮副及多啮合齿轮系统摩擦学行为的研究。

目前针对上述前六点已有足够的思路与条件启动前期研究。交流讨论与团结合作是科研的必要方法,未来团队与机械传动、接触力学、摩擦学、动力学等学术组织和机构的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紧密联系工业实际,努力把握学术前沿,将团队打造成真正的面向学科发展和创新驱动的研究团队。


联系我们

联系人:宋海蓝

电 话:023-65111192

手 机:(+86)13983758824

邮 箱:songhailan@cqu.edu.cn

传 真:023-65111192

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沙正街174号机械传      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Back to top